■李近朱
【誠如阿炳所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薄
1978年,一位深諳西方古典音樂的指揮大師,在一首中國樂曲的聲響中,跪了下來。
這位指揮大師是小澤征爾,這首樂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即阿炳,創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當年,來華訪問的指揮家指揮了已改編為以小提琴為主的弦樂合奏《二泉映月》。但他想聽二胡演奏的“原版”。在北京,他聆聽了中央音樂學院一位女生在兩根弦上吟哦的《二泉映月》。即刻,小澤征爾熱淚盈眶,呢喃自語:“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并沒有理解這首音樂。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闭f著,他就真的跪了下來,并真誠地說:“以‘斷腸之感’說這音樂,太合適了!
這一舉動,經各國媒體以題為《小澤先生感動的淚》的傳播之后,便成為音樂史上的一段軼事,并以此感人行為道出了對于一首東方音韻的絕高評價。
阿炳是一個為生活所迫顛沛流離的流浪樂師。在民國末年,他貧病交加,以二胡和琵琶賣藝為生。與其他民間樂師不同的是,他可以創作樂曲。終其未過花甲的一生,他創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于世的有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
阿炳沒有譜紙,也不用筆,他在演奏中默記下了音符;他在演奏中不斷修改和完善心血之作;他在演奏中將音樂傳布于世。阿炳蘸著心血,完成了他顛沛人生的音樂寫照。
他的二胡獨奏之作《二泉映月》,那是他在心中蘊聚了多少辛酸血淚的音符,一經從二根絲弦上纏綿而吟,正是一個音符一滴淚!如此,這樂曲才打動了幾代人以至從西方跑來的指揮家。
《二泉映月》樂曲開頭,就是一聲揪住人心的長長嘆息。那是集一生苦楚的悲哀至深的長嘆。只這開首一嘆,便催人潸然淚下。接下來,不是刻意的作曲結構,即一個引子、一個主題,五次變奏和一個尾聲,而是心靈傾訴出來的音符,無意之間走進了音樂的藝術規制。由音樂學者所分析與歸納出來的阿炳曲式,未必為阿炳所知悉。實際上,這就是一首心靈的隨想與抒發。誠如阿炳所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收集民間音樂遺產,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專家楊蔭瀏、曹安和,以及祝世匡等人,在無錫找到阿炳,為已雙目失明的他錄音。當回放出這首樂曲時,阿炳第一次聽到自己演奏的作品,興奮莫名。他腦中浮起了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附近拉琴賣藝景況,阿炳想起了“三潭印月”,為這樂曲定名“二泉映月”。其實,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阿炳的旖旎旋律,刻畫出了直擊人心、引人共鳴的心靈之音。
此后,這曲有了命名的二胡曲,廣為傳播。人們驚嘆于這闋音樂直接撥動了人們的情弦,遂又從二胡走向了西洋樂器的弦樂,以及人聲詠唱等多樣的演繹。這樂曲傳布世界,并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之譽。1985年美國評出10首最受西方人歡迎的樂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
當小澤征爾跪聆《二泉映月》的佳話流傳開來,1978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初始之年!抖吃隆窂囊魳愤@個藝術視野,推開了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的大門。
1991年,一位英國音樂家在美國的一場音樂會上聽了《二泉映月》,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人說:這是“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說到這首名作的藝術魅力根由,就在于阿炳一曲《二泉映月》與貝多芬一樣,是自己人生遭際和可嘆哀情的音樂記錄。
和貝多芬一樣,阿炳也只活到57歲。東方和西方兩位音樂巨擘,同樣留下不朽的音樂經典。這個“不朽”,正是音樂表達了人的情感的共同性、相通性和共鳴性。
《中國科學報》 (2018-12-28 第7版 作品)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