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火鳥》的作曲者斯特拉文斯基曾說,俄羅斯民間傳說中英雄人物大都“純樸天真,頭腦簡單,有時甚至愚笨,不會識別邪惡,然而正是他們總能戰勝狡猾、復雜、殘忍和強大有力的人物!眲≈械哪兄魅斯寥f就是這樣一位英雄。而在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自以為熟悉《火鳥》的音樂和情節的人來說,對這種性格特色的感受并不明顯。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許在于,作為斯特拉文斯基三部著名的早期舞劇音樂之一(另外兩部是《彼得魯什卡》和《春之祭》),這部舞劇的音樂會組曲形式較之全劇音樂更為全世界音樂會聽眾所熟悉,不管是演奏最頻繁的1919年版本,還是后來的1919年和1945年版本,雖然在長度、音樂內容及所用的樂隊編制等方面不同,但都是對舞劇全劇音樂的“具體而微”的提煉和組合,盡管它是斯特拉文斯基本人從他的舞劇音樂中選取精彩段落改編為音樂會組曲的,但它與全劇音樂并不能同日而語。
正因為如此,在7日晚捷杰耶夫指揮圣彼得堡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斯特拉文斯基藝術節”首場音樂會的下半場演奏了完整的舞曲《火鳥》全劇音樂后,我相信很多在場的聽眾會與我有同感,那就是,捷杰耶夫與馬林斯基劇院音樂家的《火鳥》,讓聽者感到“一覽眾鳥小”。首先,在演奏時間上,全劇音樂將近50分鐘,大大超過音樂會組曲的30分鐘左右。雖然,沒有舞臺情節和場景的引導,大多數聽眾并不能成功地將聽到的音樂與舞劇情節對應起來,但在斯特拉文斯基原初構思的邏輯中感受這部舞劇的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更忠實原作的接受方式,而這也正是捷杰耶夫在全球舉行“斯特拉文斯基藝術節”的初衷所在。在包括生活節奏在內的一切節奏都大大加快的當今之日,從容的陳述,是對經典的復原,也是審美體驗的更新。作家莫言曾說,長篇小說的篇幅之長本身是這種體裁所需要的一種尊嚴,對于古典交響曲、歌劇、舞劇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就演奏而言,雖然捷杰耶夫“棒”下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比十幾年前我在人民大會堂聽他們演奏的《天方夜譚》時,已經有了巨大提高,樂團的每個聲部都擁有技巧出色、樂感敏銳的音樂家,合奏的整齊性、音色的融合度也值得稱贊,但客觀地說,包括這段圓號獨奏在內,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演奏還不能與很多世界頂級樂團媲美,包括上個月剛在這同一個舞臺上演奏了《火鳥》組曲的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但隨著音樂的從容進行,斯特拉文斯基筆下那些或歡暢、或悲戚的旋律越來越散發出神奇的魔力,五彩繽紛、象征善良與美德的火鳥,長著綠色魔爪、代表邪惡的妖魔卡謝伊,“純樸天真,頭腦簡單,有時甚至愚笨”的伊萬,跳著輕盈舞蹈的公主,神秘詭異惡氛圍……一切都在更新的體驗中煥發出光彩。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捷杰耶夫指揮下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對高潮的渲染——那是一種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宣泄與爆發,在這樣的時刻,指揮和樂隊音樂家關注的都不再是音樂的整齊與美,而是一種超越于感官愉悅之上的對戲劇內涵的俄羅斯式的奮力開掘。這樣的闡釋以其巨大威力超越了演奏本身,讓聽者深刻地體驗到文學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說的那種藝術審美的陌生化效果——這是更加野性的、同時詩意濃郁的《火鳥》。(本文作者為樂評人王紀宴,原文載于《新京報》2013年12月9日C02版)